中科大爸爸深度贴:没有数学的“整体思维”,越学越糊涂!

橘子:最近,我在社区里挖到一篇特别的帖子,这篇帖子被五百多位花友收藏,不同于平时我们看到的经验干货,是一篇关于中小学数学课本的硬核科普贴。

有花友说:喜欢这样高屋建瓴的文章,太赞了。期待续篇。如能再给些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,自学书籍及建议就更好了。

图片

也有花友感叹:看了觉得自己没学过数学,从来不问为什么,只接受。

还有有花友称赞:厉害,看过数学与生活,对数的完备性稍有点了解,看了你这个,更清楚了。希望能多推荐些适合自学,还有小学生适合的书看看。

图片

帖子的作者@归巢鸟,本科毕业于中科大,硕士毕业于霍普金斯的应用数学专业,下面是他的自述:

—-分割线—-

中小学数学的内容之间往往缺少联系,代数是代数,几何是几何,这是怎么形成的?为什么中小学数学是这些内容,而不是别的?

在学习了不少较为高级的数学知识后,回头去看中小学的数学内容,有半山腰看山底的感觉。

数学学的越多,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就理解的越多。

因此今天我从另一个角度,分享一些个人体会。这些心得不见得对提高中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有直接帮助,但也许会有些启发意义,或者对“奥数”学习也有些指导意义。

图片

本文由花友 @归巢鸟 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

为了便于理解,先读一段西游记中如来对来到西天的唐僧师徒说的话:

如来方开怜悯之口,大发慈悲之心,对三藏言曰:“…我今有经三藏,可以超脱苦恼,解释灾愆。三藏:有《法》一藏,谈天;有《论》一藏,说地;有《经》一藏,度鬼。共计三十五部,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。

真是修真之径,正善之门,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、地理、人物、鸟兽、花木、器用、人事,无般不载。汝等远来,待要全付与汝取去,但那方之人,愚蠢村强,毁谤真言,不识我沙门之奥旨。”

叫:“阿傩、伽叶,你两个引他四众,到珍楼之下,先将斋食待他。斋罢,开了宝阁,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,各检几卷与他,教他传流东土,永注洪恩。”

图片

细细读这段话,有很多方面颠覆传统认识。

首先佛经无般不载,佛经并不是成天讨论些轮回之类的玄乎其玄的东西,而是宇宙大百科全书,是系统的全部相通的知识。

其次,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类,没法学习全部,只能从各个部分里选一些学习,这些知识可能是零碎不成体系的。但也只能先从这个方式入门学习了。

中小学数学的学习跟这个类似。整个数学大厦经过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后,各个独立分支比如代数几何都已经高度贯通,成了一个极其庞大又有机融洽的整体。

面对这么庞大的体系,中小学在入门的时候只能先从很多零碎孤立的知识点开始学习。图片

这种学习方法很无奈,学习的过程中有心的学生往往不能理解,为什么学一些代数,突然又去学几何,来回切换。

物理学的学习也有这个特点,但物理学好歹有客观世界对应,学了力学又学热学并不奇怪,而数学较为抽象,在看到全局大厦之前不容易明白为什么要按教材的顺序学习。

如前所说,数学大厦是一块整体,为了分析方便,只能强行划分一下,大致可以分为代数、几何、分析、拓扑四大块。划分方式没有统一标准,见仁见智。

中小学学哪些数学知识,跟阿傩伽叶给唐僧师徒挑选经书一样,并没有绝对或固定的标准,古今不同,中外也不同,而且还要随着数学前沿的发展和热点的变迁而变化。

图片

人教版2019年高中数学必修教材目录

算术与代数

算术可能是最早的数学了,随着生产的提高而产生,人类产生了计数与加减乘除运算的需要。农业社会下,算术取得的巨大发展,比如中国古代社会。

各种数的表示法应运而生,其中经过筛选,十进制成了最优选择。用抽象的数比如3代表各种不同的东西,比如3可以代表3头牛,也可以代表3只羊,这是数学上的第一次抽象,从具体的东西产生了数的概念,所以我们称这门学科为“数学”。

第二次抽象飞跃是代数,用符号代替具体的数,比如X既可以是3,也可以是5。数学的发展规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,从特殊到一般。

研究更抽象更一般的情况,可以大大减少信息的储存空间,用较少的原则去处理大量不同的情况。比如1+1=2,可以代表牛的相加,也可以代表羊的相加。

图片

中学基本就学到代数了。跟算术比,代数是更高的抽象,那有没有比代数更高的抽象呢?当然有。上面还有“抽象代数”,“代数结构”,“群论”,“环论”等很多高级的数学内容,其中群或环等是一些抽象的“代数结构”。

我们中小学学的实数上的加减乘除,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常用的代数结构,在数学大厦里还有很多别的代数结构,代数结构这门分支就是研究不同代数结构的性质。

比如,计算机科学里用到的0/1运算,叫布尔代数,就是另一种代数。在这种代数里,有与或两种运算,而且其形式是完全对称的。

中小学的算术里,加法和乘法是不对称的,从分配律可以看出,只有乘法分配律,而加法分配律A+B最C=(A+B)最(A+C)是错误的。但在计算机布尔代数里,两个分配律都是正确的。

计算机的发明与大规模应用,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研究不同于我们日常加减乘除的别的代数结构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图片

群论的天才创始人法国数学家伽罗瓦

抽象代数的研究由于是代数的拔高,所以能够解决在代数领域内的很多难题,比如五次(含)以上的一元方程没有通解公式。抽象代数还可以解决几何问题,比如尺规作图不能三等分角,不能倍立方。

这看起来是几何问题,但是两千年内在几何领域无法解决。后来数学家发现抽象代数的内容可以很好的描述尺规作图的能力(直尺和圆规,类似抽象代数里的两个运算),从而一举解决这个问题。

在本科花了一个学期艰苦学完代数结构这门课后,我曾开玩笑的说,如果先学完这门课再上中小学,那算术代数根本不需要学几年,三个月就够了,实在是太太太简单了:)图片

《抽象代数基础》

实际上,在数学家研究了抽象代数后,又回过头去对中小学的算术代数系统进行了深刻研究并将其公理化,严格论证了其合理性。

小学生在学加法的时候,最开始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相加,为什么相加是对的。学会了以后,很少有人再去想为什么加法是对的,加法在什么情况下是对的。

实际上这不是个简单问题。对于可数的东西,比如2只羊加3只羊,2+3=5,问题还算简单,但是对实数尤其是无理数相加,问题很复杂。

几何计算问题,比如两块面积相加,从严谨的数学角度要定义清楚并不简单,弄不好就会出Banach–Tarski悖论。(这个悖论就不细说了,可以理解成一个实体球能分成两个一模一样体积的球,这就违反了体积相加原则)。图片

20世纪上半叶,家在勒贝格积分的基础上完善了测度论,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测度论是一个更一般的数学工具,严格定义了可测集合可测函数等概念并研究了上面的性质,不仅解决了算术系统的一些可加性问题,也给出概率论的公理化形式描述(在概率论里要面临什么时候概率相加,什么时候概率相乘等问题)。

实际上概率论是一种测度总和为1的特殊可测系统,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求面积体积等,则是另一种测度总和没有上限的可测系统。

图片

黎曼积分就是最常见的积分形式,一般微积分即学习这个。而勒贝格积分(右)的特点是把相同值凑在一起求乘积,再把各个乘积加起来。

平面几何

初中学的平面几何,是古希腊人在逻辑学的基础上发明的,与别的民族比显得很象怪胎。

别的民族为了农业研究几何,处于丈量土地的需求,一般侧重于形状面积,而不会像古希腊人那样研究逻辑,甚至尺规作图这样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东西。

古希腊欧几里德著作《几何原本》里的内容,基本就是现在初中平面几何的框架,是最早的数学公理体系,也叫欧式几何。

图片

近代以来,在许多数学家的共同努力下,数学的各个分支都被严密的公理化了,以保证整个数学大厦的自洽性,避免历史上出现了三次的数学危机(第一次由无理数引发,第二次由微积分,第三次由集合论。一旦出现危机,那意味着前面辛苦搭建的数学大厦早就埋下了矛盾的根子在里面,如不能解决则意味着几百年努力白费了)。

由于逻辑化的平面几何非常完美优雅,两千年来一直是数学的必学内容并用以训练思维能力。在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出现之前,大量的几何问题通过欧式几何逻辑方法研究,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。

比如,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推导,就主要用到了大量平面几何知识,他本人也成为人类顶尖数学家。

我们看到数学竞赛里总有一些很难的平面几何证明题,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积累,有些被直接拿过来出题,有些进行了一些修改。

这个领域的题库是巨大的,中学课堂上只选取了一些比较简单的。大学数学基本不会再研究这些东西,因为其公理化的数学思想并不复杂,而难题没有多少通用性。

图片

几何原本在明朝由利玛窦传入中国,徐光启翻译,“几何”一词即当时的翻译。

在数学大厦里,除了欧式几何,还有非欧几何。这是由对欧式几何中第五公设的否定推出的,主要贡献者是高斯的学生黎曼,所以也叫黎曼几何。

非欧几何的实质是曲面空间,比如球面或马鞍形。数学家的研究往往超前于现实,在当时很多人觉得从公理体系角度非欧几何也是自洽的,但是有什么用呢?还是欧式几何更接近我们的直观世界。

一百年后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,意识到引力的本质是空间的弯曲,从而恶补了几年非欧几何,完成了广义相对论。从此非欧几何开始被数学界重视,成为数学大厦里的一颗明珠。

图片

数学家黎曼

立体几何

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中学的立体几何跟平面几何差异很大,虽然也给出了很多公理定理推论,但是在出题时较少搞复杂的逻辑证明题,而侧重于计算。

从训练逻辑思维的角度出发,平面几何的难度就已经足够了,添加辅助线等技巧已经很难了。如果在立体几何里出这样的题目,难度就太高了,过于奇技淫巧。

立体几何画图看图都很费力,如果学生给的证明与答案不同,老师批阅起来也够头疼的。所以立体几何没有搞那么多花哨的东西。

图片

立体几何数学题

面积,球体积,球冠面积,球冠体积,锥形体积,这些公式的推导,在中学立体几何里都是用了巧妙方法。在大学学习微积分后,都可以用微积分这个通用方法解决。

比如回头再看圆锥体积公式里有个系数1/3,这实际上就是平方函数在积分时得到的系数1/3。微积分里的球面积分环路积分等,将代数几何三角融为一体,非常有意思。

积分的对象也可以从实数空间推广到复数空间,这也是复变数函数复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。

中学毕业后再学习的立体几何内容,基本上都是跟微积分相关了。人类自从掌握了微积分这个高级而且通用的工具后,就爱不释手了。学会了二元一次方程,谁还用小学奥数凑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?

图片

立体几何

各种数:整数、分数、有理数、无理数、虚数、复数

我将这部分从上面的“算术与代数”部分分出来,这里侧重于代数结构的操作对象,而非运算性质。(代数结构由操作的对象比如具体的数字和运算比如加减组成)。

数在历史上的发展壮大,主要是从实用出发(比如整数不够用了,必须要用分数表示一部分东西),同时也有理论上的完备性考虑。

比如,正整数上的加法具备完备性,怎么加都还是正整数,但减法就不一定了,两个数相减,可能就不是正整数了,所以必须扩展到负整数上。

同理整数上的乘法是完备的,但除法就不行了,于是就导出了分数,所有这些统称有理数。

面对数轴上的一段,比如0到1,有理数是不是完备的呢?毕达哥拉斯认为是的,但有人发现不是。

比如,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,根据勾股定理是直角边的根号2倍,这个数不是个有理数。这就是前面说的第一次数学危机。后来数学家给出了无理数的严密定义,解决了这个危机。把无理数包括进来,数扩展到了实数。

图片

后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无理数,比如圆周率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,而不幸的家庭都是不同的。

有理数都显得差不多,而无理数之间差异很大,比如根号2和圆周率就大不相同,后者是超越数,不是任何实系数一元多次方程的根,比根号2更“无理”。

无理数是妖怪,有很多诡异的性质。比如有理数是可数(第三声)的,和正整数一样可以按一二三四五到无穷排成一列,但无理数是不可数(第三声)的,不能排成一列(排成一列的严谨数学说法是与正整数集合形成一一映射)。

数轴上0到1之间有无数个有理数,也有无数个无理数,每两个有理数之间显然都夹杂着无理数,那如果把所有有理数都搬家,让他们一个挨一个排在一起,长度是多少?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惊人,是0。

也就是说,数轴上无理数比有理数多的多的多,要多无穷倍,有理数根本不占长度。有理数好象是一个个无比小的孤岛,漂浮在无理数的广阔海洋里。如果随机在数轴上选一点,选到无理数的概率“几乎”是100%。

图片

《从一到无穷大》这本书里对无理数的这个性质有很多通俗的描述。这个问题的实质,是无穷大也有不同层次的无穷大,无理数在这个意义上要比有理数更大。

我在学代数结构关于可数与不可数内容时,看到了一个简洁的证明,然而更严密的论证要在测度论里才能学到,涉及到勒贝格积分和Borel集合等复杂的知识。

这个问题再深入研究下去,产生连续统假设,是希尔伯特23个问题中的第一个。

图片

无理数毕竟还和数轴对应,而虚数/复数要依靠-1的平方根,对中学生而言更加难以理解。

由于课本和老师不可能解释清复数的必要性,学生只能强行学下去,就当-1的平方根存在。

从前面说的完备性出发,复数是有必要存在的,否则开根号就不是总能算出结果的。这个完备性的理由对数学家就足够了,但对普通人似乎还是不满意。

我们可以从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中看出复数的必要性:无论哪个求根公式里,都要出现i即-1的平方根。

而且更绝妙的是,有些一元三次方程的三个根明明都是实数,但却必须要用带i的公式才能算出来,在计算过程中共轭复数加减会正好把i都消掉,得到实数解。图片

数学女神好像在说,复空间是真实存在的,实数空间上的有些问题,必须要绕到复空间上才能解决,最后又会回到实数空间。

这实际上是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过程:一旦建模后,推导都在貌似不存在的数学世界内按数学规则进行,推导的每一步不见得对应真实世界,但推导的最终结果可以映射回真实世界。(列方程解方程,可能是最直观的例子。)

在工程应用上,复数最主要的物理含义是相位差,即时间延迟,比如交流电的描述。这是由复数的旋转性质(体现在欧拉公式,下图)决定的。

不过在这个应用上,复数不是绝对必要的,因为总可以用两个实数等价表示一个复数,但用复数是最简洁方便的。在这里,复数与几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。

在高等数学里,复数的存在意义是不容置疑的,复分析和实分析一样,是数学分析里的重中之重。

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